「常理先生」過程戲劇
May 01, 2025
在網上遇上一個有趣的「前文本」──常理先生的訃文(原文Obitury for Common Sense),翻譯撮寫如上。我正要為某社福機構的社工、義工舉行工作坊,找素材的時候讀到這個「前文本」,覺得可以一試。
機構負責人告訴我,這群社工和義工每天接聽許多債務熱線電話,當中不乏受氣經驗,常遇上蠻不講理的「債仔」。負責人請我藉這個戲劇工作坊,讓他的同工可以抒發一下情緒,消消氣。「常理先生已死」這個想像,看來頗符合這群社工和義工遭遇那些「不合理」的故事。有趣的是,它以寓言式的風格呈現,簡單得來帶點傻氣,卻又指向嚴肅、富深度的內涵。
工作坊的流程並不複雜,我從一個問題出發:「氣死常理先生的那些事情,看來比比皆是(否則怎能把他活活氣死?)你們能從自己的生活出發,找一些例子嗎?」接下來,參與者分組分享了一些親身經歷的故事,選出一個(也有些小組決定把幾個故事合而為一),先以定格形像起草稿,再排演成短劇,互相觀看後,討論劇中「不合常理」之處。不同片段,呈現了多元的問題人物:欠缺公德的人、不以身作則的家長、欠下巨債、拋妻棄子逃之夭夭的人、大石責死蟹的上司……等。
我再問:「如果除了『我的權利』、『怪責別人』和『我是受害者』外,常理先生還有許多表親尚在人間,從這些片段所見,他們又姓甚名誰?」登時,我們的過程戲劇出現了另一批角色:「愛不存在」、「話之你」、「袖手旁觀」、「唔熟唔食」、「我永遠是對的」、「不負責任」、「自私自利」……等先生女士。
劇末,我請每位參與者挑選一個常理先生的表親,寫信給他。寫完後,大家交換信件閱讀,選出最有感受的字句,跟所有人分享。
工作坊完成,消消氣的目的大致達成。回家路上細閱那疊信件,有幾句話予我感受尤深:
「To: 愛不存在……愛需要付出,不只是空口說白話,有行動的愛才算是愛。……」
「To: 話之你……我對你真是既愛且恨。你是我一生學習的對象,因為你,我能克服人生的不如意,能令人生過得易一點。但是也因為你,令我身邊出現很多令我討厭的人。……」
「To: 袖手旁觀先生……雖然你的社會地位和名聲都不算最差,但我深知各樣罪行你也有份參與。……」